欧美每年损失3000万美金,中企却无人重视

其他国际市场, 北美市场, China&Chinese 作者: EqualOcean 编辑: 张乐词 昨天 21:43

作者:徐博韬 实习生:张乐词

data security

2025年,平均每28天,就有一台政府服务器被勒索攻击击垮。

而随着AI技术的迭代,越来越多企业以及政府开始加速数字化和,这也为网络攻击者打开了一条新的商业模式。

3月18日,英国科技研究机构Comparitech发布报告显示:

从2018年到2024年,全球政府机构遭遇的已确认的勒索攻击事件高达1133起,平均每起攻击造成的系统停摆时间超过27.8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每日8.36万美元

几乎同时,美国网络安全公司Zscaler披露了一笔惊人的黑市交易:全球财富50强中的某家跨国企业,向勒索软件组织Dark Angels支付了高达7500万美元的赎金。

这不仅刷新了勒索赎金的全球纪录,虽然企业的数字化的提升,也意味着一场无硝烟的网络战争的打响。部分企业正在用“付费生存”的方式求得暂时的平安,这也改变了整个数字安全生态。

在黑客的攻击频次与勒索赎金的双重飙升背后,全球政府系统的核心风险暴露无遗——传统IT架构的“抗压极限”已被拖入了暗网经济的价格谈判桌上

111.PNG.PNG

真正危险的不是“被攻击”,而是企业自己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长期以来,关于数据安全的关注始终聚焦在大型科技企业——华为遭遇的全球网络封锁、TikTok被指“数据回传中国”等事件,让公众逐渐形成一种默认印象:只有估值百亿、触及政治敏感的超级平台才是黑客的目标。

但在EqualOcean调研中,令研究团队颇感意外的是,许多正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资企业,在谈及网络风险时,普遍忽视了对“自身系统安全状况”的评估。

这些企业往往高度重视外部数据合规、客户隐私保护,却将内部运营系统视作“业务后端”——而正是这些系统,成为攻击路径中最容易被攻破的薄弱环节。

“黑客不会因为你是大公司还是中小企业而‘区别对待’。他们只是扫描网络,寻找权限配置过大、安全机制未激活、登录口暴露的节点。谁先暴露,谁就先被拿下。” ——梁工,网络安全工程师直言

尤其在勒索软件和数据黑市交易快速成熟的今天,攻击者并不需要逐一瞄准。他们会一次性感染成百上千家企业,自动化提取数据分类,然后批量打包售卖给地下市场——对于那些处于“最低配置、最大权限”状态的企业来说,即使体量不大,也足以成为盈利样本。

这意味着:企业是否“有价值”,已经不再是决定是否被攻击的前提;真正决定命运的,是是否对自身风险点有足够认知,是否对系统入口、数据使用路径、权限机制建立了清晰边界。

其中许多案例的共同点在于:

  • 事故源头并非“黑客攻防能力强”,而是企业安全体系长期未更新

  • 多起事件可追溯到权限配置不清、云端接口未加密、开发人员误操作等人为失误;

  • 事件发生后,企业内部缺乏应急机制,通报滞后、回应模糊、未能及时止损

这些教训说明,安全系统不是专属于大企业的豪华选项,而是所有参与全球市场游戏的入场门槛

在网络安全进入“系统规模攻击”阶段之后,真正危险的不是有没有遭到攻击,而是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一张大规模渗透地图上

Shein:安全漏洞不是过去式,又如何能为四年前的失误买单

2018年,当Shein的母公司Zoetop首次遭遇黑客攻击时,它还只是一个以欧美市场为主、在国内并不高调的跨境电商平台。

攻击者窃取了约3900万条用户账号信息,包含用户名、加密凭证甚至信用卡片段。

尽管事件当年未引起大范围注意,但多年后,美国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在2022年完成调查后,裁定Zoetop在事件中存在误导消费者、延迟通报并未修复漏洞等多项失职行为,最终处以190万美元罚款

Shein的遭遇证明,数据泄露的风险不是一次性伤害,而是长尾式的信任透支——即便企业飞速成长为全球品牌,但早期留下的安全漏洞,仍会在多年后爆炸性发酵。

Gearbest:最大风险不是黑客,而是自己忘了上锁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最大的数据风险不是被黑客攻击,而是自身的安全疏忽。

2019年,深圳出海电商平台Gearbest因一次数据库未加密的配置错误,将数百万用户资料暴露在公网中长达数周。泄露内容包括:

  • 用户真实姓名、手机号、家庭地址

  • 护照号码、银行卡信息(部分为明文)

  • 购物订单内容及支付路径

著名白客Noam Rotem也曾发文提醒过Gearbest的可能漏洞。

然而,Gearbest官方回应称“仅约28万用户受影响”,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工具误操作关闭防火墙”,但并未明确说明配置漏洞持续了多久,也未公开后续修复细节。

相比黑客入侵,这更像一次“企业主动交出钥匙”式的灾难。

这一事件从根本上打破了一个迷思:中小企业最大的数据风险是遭遇攻击?不,被主动忽略的漏洞才是最大风险。

222.png.png

蔚来、丰田、大众:数据泄漏不是单点失守,而是系统性风险

2022年,中国电动车制造商蔚来遭遇黑客入侵,攻击者宣称已获取其完整销售数据与用户隐私信息,索要225万美元比特币

蔚来拒绝支付,数据随后在暗网上持续发布,涉及个人信息、车主订单、交付地区等核心数据字段。

这一年,丰田汽车也遭遇“非攻击型泄露”事件:T-Connect官网源代码因开发外包商误操作,被上传至GitHub并设置为“公开”状态,长达近五年信息涉及约30万名用户的账户标识与注册邮箱。

2024年底,大众汽车子公司Cariad因后台错误导致80万辆电动汽车的实时运行数据(含驾驶员信息、位置记录、车辆控制日志等)外泄,甚至包括德国政府公务用车与巡逻车。

这三起事件横跨中日德三大车企,技术体系、业务模型、国家制度完全不同,背后共同暴露了一个现实:数据泄露不再需要黑客的“高超技术”,只需要“一个配置不严的合作商”。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无论企业大小,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随着科技的进步,数据安全与信息安全将变成各行各业的问题。

因此,从航运、时尚到新能源车,中国企业出海正面临数据安全的严峻挑战,一旦数据泄露,随之而来的法律、财务与品牌风险足以令企业多年积累毁于一旦。

333.jpg.jpg

三大数据资产风险:勒索时代下的致命弱点

税务与财务数据:企业的经济命脉

在全球化运营的语境下,一家企业要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税务系统的合规性几乎决定了它能否获得监管许可与客户信任。

跨境开票、员工工资报表、银行流水、地方税号、甚至高频交易记录——这些被看作企业“后台”的敏感数据,正在成为黑客组织眼中的“战略资产”。

AI工具虽然在全球税务合规、自动化财务核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它也放大了一个长期被低估的风险:一旦AI系统接入的底层数据被劫持,整个财务策略、供应链分布、利润结构将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对手与黑市面前。

“有些客户还不知道我们在哪些国家真实缴税,但一旦税务主服务器被劫持,竞争对手只需要一张勒索邮件截图,就能让我们的税务系统崩盘。”

——Carol,一位东南亚制造业公司CFO在访谈中坦言

Shein与OnePlus:数据流出,信任坍塌

2018年,上文提到的Shein发生的波及数千万用户的支付信息泄露事件中,虽然平台迅速下架相关入口,并想办法在数周内纠正失误入口,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监管机构先后介入,美国与欧洲多个消费者保护组织提出诉讼要求,甚至引发了围绕“中国品牌透明度”的讨论。

但是这并不是孤例。

OnePlus曾因后台支付系统漏洞,导致超过4万张用户信用卡信息流出。

面对数据暴露,公司不得不紧急关闭在线支付系统,并为全部受影响用户提供长达一年的免费信用监控服务

此外,企业的直接损失不止体现在赔付与停运,更深层次的是:品牌信誉在北美市场数月内跌至谷底,搜索热度一度下降70%以上。

2023年12月,服装品牌VF Corporation遭到AlphV(又称BlackCat)勒索软件组织的攻击。

此次事件影响了约3550万名消费者,泄露的信息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和订单记录等。

攻击导致公司旗下多个品牌的库存补给和订单履约受到严重干扰。

“数据失守一次,客户可能终身不会回来。” ——Jerry,东南亚某制造业CIO

危机应对,比数据恢复更重要的是“第一小时的公关方式”

EqualOcean调研显示,企业在面对数据勒索或黑客攻击时第一时间的公关表态,往往决定了危机是否能真正“止损”。

相比试图“内部解决”或“先观望”,那些在危机发生后立即向公众披露事件、通知合作伙伴、同步监管进展的企业,反而在事件平息后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信任度。

Shein事件后,企业在欧洲市场一度被质疑为“不合规数据处理者”,但它在24小时内发布三轮声明,主动接受审计与整改,配合多国监管走查。

事后,Shein虽遭遇了监管机构的处罚,但整体“舆情止血”迅速,部分媒体甚至将其处理方式列为“数据泄露应对示范”。

真正让品牌垮掉的,从来不是被黑客攻击,而是事发后企图掩盖真相。

“在这个时代,安全漏洞不可避免,但不透明不可原谅。” ——EqualOcean分析总结

内部运营数据:核心竞争力,在暗网面前可能“裸奔”

在AI大规模部署之前,“数据泄露”往往意味着客户隐私或支付信息失守。

但当AI被全面嵌入业务流程后,企业真正的竞争护城河——内部运营数据——也成为攻击者眼中更高价值的猎物。

现代企业早已实现“无数据不运营”,从产品原型设计、研发进度、供应链路径,到高管邮件、员工绩效系统、战略路线图,这些每天在内网中生成的非对外流通型信息,正是企业未来几年的市场判断与决策基础。

然而,当这些系统一旦遭遇勒索软件攻击,不仅意味着“当下停摆”,更可能引发“长期判断能力”与“技术资产”的不可逆失守。

中远海运、马士基、蔚来:没有企业能真正置身事外

2018年7月,中国航运巨头中远海运(COSCO)美国分公司突遭网络入侵,导致所有电子邮件与电话通讯中断。

当天其官网发布简报称“暂时技术故障”,但据后续披露,该事件系一次有组织的勒索攻击,最终迫使COSCO关闭美国多地网络节点,长滩港口部分货物操作被延迟48小时以上。

而在这起事件发生前一年,马士基(Maersk)就曾成为全球瞩目的受害者。

2017年6月,该公司遭NotPetya病毒侵袭,全球约一半的业务系统瘫痪,涉及250个港口运营节点,最终重装系统超过4000套,直接经济损失超3亿美元。

这类攻击并不只影响航运等传统行业,新能源企业同样难以幸免。

蔚来汽车曾在2022年底遭遇数据泄露事件,攻击者窃取了其车辆销售、订购与交付信息,随后发出勒索声明。

一位接近事件的内部人士透露:这类数据一旦落入竞争者之手,不仅暴露真实市场份额,更可能泄露“前端销售策略+后端供应部署”的完整链条。

更严重的是,在AI驱动的运营体系中,数据攻击不再局限于“盗取”,而可能是“篡改”——通过微小改动物流路径、制造配比、调度优先级,攻击者可使系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做出错误判断,造成链式成本浪费。

“内部数据一旦失真,企业的判断就会走向偏差,而这个代价,企业高层往往要等3个月的财报才能意识到。” ——Michel,AI制造业平台CTO

444.png.png

内部安全治理,应成为出海企业的“第一安全预算项”

相比传统的信息安全防线,企业真正需要建设的是一套覆盖“数据源头-传输路径-终端访问”三位一体的安全治理系统。

EqualOcean调研发现,一些数字出海企业已将“内部数据安全”从技术部门升级为跨部门战略优先事项,建立“数据等级分类+访问权限动态管理+本地合规映射”的三层防护模型:

  • 每一份高敏信息(如战略PPT、研发日志、薪酬表)都进行自动加密与调用追踪;

  • 海外分支员工只能在授权环境下访问对应级别数据,出错即刻锁定;

  • 按照当地隐私法规(如GDPR、CCPA)同步评估存储、访问、转移风险,避免监管事后追责。

外部供应链信息:数据时代的“隐形炸弹”,往往藏在最薄弱的一环

在全球市场的商业布局中,中国出海企业比任何时期都更依赖外部协作网络——原材料供应商、跨国物流商、渠道分销商、本地技术服务商,几乎每一个触点都在交换数据。

AI与数字系统的广泛应用,虽然提升了全球协同效率,也同步打开了一个危险的新维度:链路越长,暴露面越大,风险不再来自“正门”,而是来自“侧门”。

研究显示,高达92%的企业在过去五年内遭遇过源自第三方服务商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安全事件。

也就是说,大多数品牌都不是被“正面对抗”的高级黑客攻破,而是因为一个“后台不设限”的小型外包商,让整个系统防线轰然崩塌。

Gearbest、电子发货合同与合规红线

Gearbest平台的数据泄露事件即是一例——本质并非遭遇高级黑客攻击,而是云数据库配置不当导致大量用户资料、订单记录与物流信息裸露在公网接口上。

问题源头是技术服务方的权限配置,但最终承担全部品牌信任与合规成本的,仍然是平台本体。

这类“数据供应链失控”对中企尤其危险。

设想一位中国科技企业高管,其向海外分销商发送的发货计划、季度排产量、价格策略、补货节奏一旦被截取——对于任何一个在同市场布局的竞争者而言,这几乎等于拿到了“商业内部时间表”。

更关键的是,在GDPR、CCPA、澳洲隐私法、日本APPI等多个合规体制日趋严格的全球语境下,一旦被认定为“客户或合作方数据泄露”,企业必须第一时间通知监管机构、启动调查程序并公开应对方案,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与长期信誉折损。

这并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战略等级的全球信任危机入口

EqualOcean对出海企业的建议

  1. 避免单平台数据集中处理,引入多元化AI服务组合,确保链路冗余;

  2. 所有跨境数据,执行异地加密备份与定期恢复演练;

  3. 引入独立第三方安全审计机制,每年至少一次全链路合规性扫描;

  4. 对接供应链的合作伙伴,要求签署数据安全责任条款,将合规责任前置到链条起点。

在数据时代,真正的系统风险不再来自“敌人”,而来自“朋友的朋友”。供应链越复杂,控制链就必须越精细,否则,数据防守能力最弱的那个合作商,可能就是让企业崩盘的“第一颗按钮”。

结语

数字战场已无“观望者”,每一家出海企业都是“前线部队”

在过去,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似乎是IT部门的事,是大型企业的事,是“别人家的问题”。

而如今,从中小出海电商平台到全球车企,从科技独角兽到传统航运巨头,上述一连串案例都重塑了我们的认知:

每一家企业、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字节都有可能是黑客和暗网的潜在猎物。

企业再也不能以“数据规模小”、“客户信息少”等理由逃避风险,传统的IT架构也渐渐在失去其天然的防御力。

黑客勒索频发的时代,本质上是对企业数据治理能力的拷问,不仅关乎防御系统的强弱,更关乎企业面对不确定性的响应速度、组织韧性和管理水平。

从战略决策层到基层操作层,从数据采集到数据调用,从本地存储到全球传输,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接口、每一份未经加密的文档,都可能成为整个企业体系崩塌的引爆点。

我们必须承认:在数字全球化的大潮中,网络安全不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准备好了没有”的问题

未来一定属于那些把“安全”当作发展起点,而非发展代价的企业。